幾天前放寒假好無聊※詳細推薦介紹免運☆宅配到府➽與生活和好:克里希那穆提寫給你的28道生命習題新品上市,先前去逛街看到與生活和好:克里希那穆提寫給你的28道生命習題新品上市,就凍北條想buy下去。我對與生活和好:克里希那穆提寫給你的28道生命習題新品上市也蠻有興趣的,老實說,到處找價格實惠商品真的是很傷腦筋的一件事情,還有給芷蕾看也說這真的特價蠻合理的。芷蕾說用雅虎找團購網站以及金石堂書店搜索Roven、Roven Dino會有更多信息。接下來再做一些更進一步圖片資訊的介紹吧!點圖可以進到詳細官網資料!
現今網路商場市場很激烈,雅虎奇摩購物、PChome線上購物、goHappy購物都是在下比較常去逛的線上購物,定期有特價商品。簡單簡單簡單介紹一下特色作者:克里希那穆提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5-03-03ISBN:9789862727。宗教文藝,圖書影音,文學小說漫畫,療癒勵志商品。
上次看到的售價是 253 元,網購是一種消費趨勢,可以方便比價,往往買到物超所值東西,網路報價隨時會修改,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最近價格唷!➤這裡可以看更完善官網推薦介紹!
達賴喇嘛稱克里希那穆提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
《時代》雜誌讚譽為「二十世紀五大聖人」
全球超過50個國家,4,000,000 萬人聆聽他的教導
生活讓你很受傷嗎?你是否聽到生活試著告訴你什麼?
讓你痛苦難受的不是生活,而是你面對它的反應。
讀克里希那穆提的書就好像在跟朋友說話一樣
娓娓道來,像是聆聽一首詩或一個人的告白
從頭開始,令你不得不仔細聆聽
在這本書中,克里希那穆提以其一貫簡潔平和的語調告訴我們,
你必須先認識自己,才能認識生活;你必須找到自己,才能找到愛與自由。
你我腦袋怎麼想、我們彼此的關係、我們和職業、金錢、工作、性愛的關係,這些關係構成了我們的社會。其中還有我們的偏見、孤單、貪婪野心、身體或情感的渴望,以及生氣悲傷。
這個世界就是我們。所以它其實很簡單:假如我們改變,每個人都改變,我們就改變了這個世界。即使只有一個人改變,也能激起小小的漣漪。善意是會傳染的。
從小我們被教導要聽父母師長的話。技術上是這樣沒錯,但千百代下來,我們未曾停止受苦。我們都被教導如何過生活的技藝,但過生活的藝術是我們必須自己去學習的。
生活讓人很受傷,孤單挫折失敗絕望。我們學了很多事,卻沒有學到如何面對生活的打擊。事實上,是我們對發生事物的反應引起了這些苦痛。我們必須瞭解自己,才能瞭解問題的根源。不是要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而是注意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這個自己都是如何行動的。
【名家推薦】
「我認為克里希那穆提為我們這個時代帶來的意義是:人必須要自我思考,不受宗教或精神權威左右。」
——知名音樂家凡摩里森Van Morrison
「不論是聆聽他說的話還是閱讀他的想法,都像是用一種令人驚喜的清甜鮮爽面對自己與這個世界。」
——詩人與作家林白夫人Anne Morrow Lindbergh
「從親身的經歷來說,克里希那穆提影響我至深,他親手幫我打破了我加諸在自己自由上的禁錮。」
——迪帕克.喬布拉醫生Deepak Chopra, MD
「就像聆聽佛陀開示般,如此震撼,而在本質上又是如此地權威。」
——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部 你的自我和你的生命
第一章 你是什麼?
第二章 你要什麼?
第三章 思想、思考者,以及自我的牢籠
第四章 洞見、智慧,以及生活中的改變
第五章 逃避;娛樂;歡愉
第六章 我們為什麼應該改變?
第七章 生命的目的何在?
第二部 自我認識:自由之鑰
第一章 恐懼
第二章 憤怒與暴力
第三章 無趣與興趣
第四章 自憐、悲傷、苦惱
第五章 嫉妒與占有
第六章 欲望與渴望
第七章 自尊、成功與失敗
第八章 寂寞、沮喪、混亂
第九章 停止才能不再受苦
第三部 教育、工作與金錢
第一章 何謂教育?
第二章 比較、競爭,抑或合作?
第三章 工作:你如何決定?
第四章 正確行動的基礎是什麼?
第四部 我們的各種關係
第一章 何謂關係?
第二章 愛、欲望、性、依賴
第三章 與家庭和社會的關係
第四章 自然與地球
第五章 婚姻:愛與性
第六章 對生命的熱情
第七章 真實、上帝、死亡
第八章 冥想就是全觀
序跋
◎文∕奇薛.凱爾納
Sahyadri Study Centre, Kishore Khairnar(印度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沙亞達里學習中心主任)
雙親來自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在英國受教育,至世界各地演講。他主張不效忠於任何階級、國家或宗教,也不受任何傳統束縛。
他的教導,印刷成冊的已超過兩千萬言,見諸於超過七十五本書、七百捲錄音帶,以及一千兩百捲的錄影帶;截至目前為止,書籍印行超過二十二種語言,銷售超過四百萬冊。《時代》雜誌稱克里希那穆提為二十世紀五大聖人之一,與達賴喇嘛尊者、德蕾莎修女並列。
克里希那穆提周遊各地六十五載,自發地對群眾發表演說,直到九十歲生命劃下句點為止。他的基本宗旨始終是拒絕所有精神與心理的權威,包括他自己。他表示人必須透過自我認識,讓自己從恐懼、限制、權威及教條中解脫。他認為這樣的自由會帶來秩序,以及精神上真正的改變。衝突處處的暴力世界,無法藉由任何政治、社會或經濟策略,轉變為善、愛與慈悲的生活。唯有不受任何精神領袖或組織宗教的影響,透過個人的觀察,達到自身的轉化,善、愛與慈悲的生活才可能出現。
身為一位擁有原創性思想的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的才華吸引了傳統與非傳統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國家元首、卓越的物理學家如大衛.波姆(David Bohm)、聯合國的傑出領袖、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宗教領袖及大學教授,全都參與了與克里希那穆提的對話。學生、老師,以及千千萬萬來自生活各階層的人,都聽過他的演說、讀過他的作品。他架起了科學與宗教之間的橋梁,不說艱澀術語,不論科學家或一般人,都可以理解他針對時間、思想、智慧與死亡等議題的討論。
他在美國、印度、英國、加拿大、西班牙都設立了基金會,目的是為了確保他的教導不被扭曲、傳播他的耕耘結果,而不是要樹立權威或膜拜其個人或其教導。
在印度、英國及美國創立多所學校時,克里希那穆提就預見教育不應僅是強調學術及智力技能,更應該強調對心智的了解;也要學習生活的藝術,而不只是謀生的技能。
克里希那穆提曾說:「學校肯定是一個人學習生活的全部和一切的地方。學術卓越絕對有其必要,然而學校所包含的不只如此。學校不但是老師及受教者探索外在世界及知識世界之處,也是他們探索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之處。」
他這麼說自己的志業:「不需要也不要求信仰,沒有追隨者,沒有儀式崇拜,沒有任何形式與任何方向的勸服,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同一個平台、同一個基礎、同一個水平上相遇。也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能一起見證人類存在的非凡奇蹟。」
內文試閱
第二章 你要什麼?
一、安全感、快樂、喜悅
我們大部分人都在追求什麼?我們每一個人要的是什麼?尤其在這個紛擾不安的世界裡,每個人都試著尋找某種平靜、某種快樂和庇護,因此弄清楚我們想要追求的是什麼,我們想要發現的是什麼,是件重要的事情,不是嗎?或許大多數的人都在尋找某種快樂、某種平靜;在一個充滿動亂、戰事、爭鬥、糾紛的世界,我們想要一個可以提供平靜的庇護所。我想這是我們多數人想要的。於是我們不斷追求,從一個領袖追隨到另一個領袖,從一個宗教組織換到另一個宗教組織,從一位導師換到另一位導師。
現在,我們是在追求快樂,抑或是在追求某種我們希望從中獲得快樂的滿足?快樂與滿足是有差別的。你可以尋求快樂嗎?或許你可以找到滿足,但你絕對找不到快樂。快樂是衍生而來的;它是其他東西的副產品。因此,在我們把自己的心投注於需要認真、專注、思考及關心的事物以前,我們必須弄清楚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是快樂,還是滿足?我想多數人追求的都是滿足。我們想要被滿足,我們想要在追尋的最終找到一種滿足感。
畢竟,如果一個人尋找的是平靜,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個人可以盲目地為某種主張、某種思想付出,在其中尋求庇護。當然這沒有解決問題。孤立於一種封閉的思維中,並非從衝突中解脫。所以我們必須找出(向內找,也要向外找)我們每個人想要的是什麼,不是嗎?如果我們了解這一點,我們就不需要去任何地方、追隨任何導師、上任何教堂、參加任何組織。因此,困難在於了解我們自己想要什麼。我們能夠清楚了解嗎?這樣的清楚了解來自於不斷尋找?來自於理解別人說什麼?還是來自於最高階的導師或轉角教堂裡那位傳道教士?你是否曾為了答案而必須求助於他人?這正是我們都會做的事,不是嗎?我們閱讀無數的書、參與許多會議和討論、加入各種組織,就是為了找到生命中衝突與不幸的解答。或者,如果我們都不做那些事,我們以為找到了解藥;換言之,我們會說某一個組織、某一位導師、某一本書滿足了我們的需要,我們在這個組織中、這位導師身上或這本書裡,找到了我們想要的一切。然後,我們就這麼停在其中,僵化又封閉。
難道我們不是藉由這一切的混亂,尋找某種永恆、持久的東西,某種我們可以稱之為真實、上帝、真理,或任何你喜歡稱呼的名稱嗎?什麼名稱不重要,因為文字不是重點。不要讓自己侷限在話語和文字間。把這個留給專業講者。我們多數人都在找尋某種永恆的東西,不是嗎?某種我們可以緊抓著不放、某種可以帶給我們信念的東西,也許是一個希望、也許是一種持續的狂熱、一種恆久的確定感,因為我們的內在是如此的不確定。我們不了解自己。我們對於事實、對於書本上說什麼,都有相當多的認識;但是我們對自己無所知,我們沒有直接的經驗。
我們所謂的永恆又是什麼?我們在追尋的是什麼?我們在追尋的那個可以給予我們永恆,或者應該說我們希望那個可以給予我們永恆的東西,又是什麼?我們難道不是在追求持久的快樂、持久的滿足,以及持久的確定感?我們想要某種可以恆久不變、某種可以滿足我們的東西。如果能除去所有的言語文字,真真實實地看著它,這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想要永恆的喜悅……
二、人無法追求快樂
你所謂的快樂是什麼?有些人說快樂來自於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你想要一部車,你得到了一部車,於是你快樂。我想要一塊紗麗或一件衣服,我想去歐洲,我得到了,我就快樂了。我想要成為……偉大的政治家,如果做到了,我就快樂了;如果做不到,我就不快樂。因此,你稱之為快樂的東西,就是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達到自己的目標或成功,或變得高貴,或得到你希冀的一切。只要你有想要的東西,而且你可以得到它,你就會覺得十分快樂,你就沒有挫折。但是如果你無法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那麼不快樂就開始了。我們所有人都如此,不只富有者和貧者。富人和窮人都想要為自己、為家人、為社會掙得些什麼,如果他們受阻、無法得到,他們就會不快樂。我們並不是在討論或說窮人不應該擁有他們想要的東西。這不是問題。我們要釐清的是快樂是什麼,以及快樂是不是某種你可以意識到的東西。當你意識到你快樂、你擁有很多的那一刻,那就是快樂嗎?你意識到你快樂的那一刻,並不是快樂,不是嗎?你無法追求快樂。當你意識到你謙卑的那一刻,你就已經不謙卑了。所以快樂不是你要追求的東西;快樂會不請自來。如果你刻意追求,快樂就會躲開你。
三、愉悅和享樂轉為依賴和害怕失去
我們不會真正享受什麼。我們看著某樣東西,表面上覺得好玩或興奮,產生一種我們稱之為「喜悅」(joy)的感覺。然而,喜悅是一種更深層的東西,我們必須了解且深入它。
年輕時,我們享受也喜愛各種事物,不論遊戲、衣服、讀書、寫詩、作畫,或彼此嬉鬧……年紀漸長,雖然我們仍想要享受事物,但最好的已經離開了我們;我們變得偏愛其他的感受——激情、慾望、權力、地位。
四、名為喜悅的東西
當我們年紀漸長,生命中的事物失去了它們的意義;我們的心靈變得愚鈍、遲緩,於是我們試著去享受,強迫自己去賞畫、看樹、看著小孩玩耍。我們閱讀聖書或各種類型的書籍,試圖找出其中的意義、深度和重要性。然而,一切只不過是一種努力、一種痛苦,或一種掙扎。
我認為了解這種名為「喜悅」的東西很重要,也就是對事物的享受。當你看到某樣非常美麗的東西,你想要將它占為己有、緊抓不放,你想要把它稱為你的東西——這是我的樹、我的鳥、我的房子、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們都想要占有它,然而,就在這個占有的過程中,你曾經喜歡的那樣東西已經消失了,因為占有這個行為存在著依賴、恐懼、排他,因此曾經帶給你喜悅的那樣東西,一種內在的美好感受,消失了,生命也變得封閉……
要認識真正的喜悅,必須往更深處探索。
五、喜悅是沒有那個想要的「我」
我們也許會從一種精巧換到另一種精巧,從一種細膩轉到另一種細膩、從一種享受變成另一種享受,然而,這一切的中心,都有這個「我」——是「我」在享受,是「我」想要更多的快樂,是「我」在探查、尋找、渴望快樂,是「我」在掙扎,也是「我」在變得愈來愈精巧,可是這個「我」似乎永遠沒完沒了。只有當各種型態的「我」結束時,才會出現一種無法藉由追求得到的幸福境界、一種狂喜、一種沒有痛苦也沒有墮落的真正喜樂。現在,在我們所有的喜悅與快樂中,都是墮落,因為在這些喜悅與快樂的背後,有痛苦,也有恐懼。
當心靈走出了「我」的思維,走出了這個經驗者、觀察者與思考者的思維,才可能有不朽的快樂。從我們對快樂這兩個字的定義來看,快樂不可能是永恆的。但是我們的心一直在追尋永恆的快樂,追尋某種可以持久、可以延續的東西。追求連續不斷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種墮落。但是當心靈擺脫「我」時,就會有即時即地的快樂,不需要你尋找快樂就會來到。在這樣的快樂之中,沒有收集、沒有囤積,也沒有儲存。快樂不是你可以占著不放的東西。
六、我們想要安全感
人都想要安全。當你遇到野獸、蛇的時候,或者在你過馬路的時候,你就能夠了解這樣的渴望。沒有其他形式的安全感。真的,你看著它,它就只有一種形式。你希望妻子、孩子、鄰人、各種關係可以帶給你安全感。你有母親、父親,但你們並無關聯,你還是完全孤立的——這一點我們稍後會提到。不管任何時候、任何程度,以及和任何人,都沒有心理的安全感,而這是最難理解的一點。他人無法帶給你心理上的安全,因為對方是人,而你也是;他是自由的,你也是。偏偏我們都希望在關係中尋求安全感,或許透過婚姻,或許透過誓言——你明白我們在玩什麼把戲,不論對自己或對他人。這是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不需要了不起的分析。
七、了解「不安全感」這個事實
我們從來不想要接觸不安全的事物。我們都害怕陷入絕對的不安全。要了解這樣的不安全感,需要很大的智慧。當一個人感到絕對的不安全時,他會逃跑。或者,若一個人無法在任何事物上找到安全感,他就會失去平衡,隨時想自殺,被送入精神病院,抑或變成一個最虔誠的教徒——這些行為全都是失去平衡的表現。要了解沒有安全感的這個事實(不只是智識和字面上的了解,也不只是抱持一種堅決的態度),需要一個分外簡單、清晰與和諧的生活。
八、我們為什麼一直在尋找?
我們總是無止無盡地在尋找,但我們從來沒問過為什麼要尋找。明顯的答案是:我們不滿足、不快樂、不幸、寂寞、不被愛、恐懼,因此我們需要抓住些什麼,需要有人保護我們,不論父親、母親或其他人,所以我們總是在尋找。
因此,首要之務必非尋找。懂嗎?有人告訴你說,你必須去尋找、去實踐真理、去找出真相、去追求、去追趕,你必須磨練和控制自己。然後,現在有人告訴你:「不要做那些事情。不要去追尋。」自然地,你的反應若不是請這個人走開,就是轉身不予理會,或者你會去弄清楚那個人為什麼這麼說——不是接受,也不是拒絕,而是質疑:你在尋找什麼?
問問你自己。在尋找的人是你;你覺得生活裡面缺少了什麼,不是實質的東西、不是一份微不足道的工作,也不是更多的金錢。我們在找什麼?我們之所以尋找,是因為我們心中對家庭、社會、文化,以及對我們自己,有深深的不滿,我們想要滿足,想要超越這種啃蝕人心又具毀滅力的不滿足。我們為什麼會不滿?我知道不滿其實很容易就能夠得到滿足。給一個對諸事不滿的年輕人(不論他是共產黨員或革命份子)一份好工作,他就會忘記所有的不滿。給他一棟很好的房子、一輛很好的車子、一座很好的院子、很好的地位,你就會看到不滿消失。如果他能夠得到一種觀念上的成功,那種不滿也會消失。然而,你從來不問你自己為什麼不滿,不是那種有了工作還想要更好工作的不滿。在我們能夠檢視喜悅及悲傷的完整架構與意義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不滿的根源。
作者資料
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
新世紀運動的重要導師,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卓越的性靈導師。
克里希那穆提出生於印度,在英國受教育。十四歲時,他被「通神學會」的通靈人認為是擁有最純淨靈光的彌賽亞候選人。悟道於一九二五年,但四年後他解散了信徒為他成立的機構,退出「通神學會」,並且宣布有生之年不再成立任何形式的組織。他認為真理不存於任何人為的組織中,純屬個人的了悟。
放下所有的形式之後,克氏巡迴世界講道六十五年,直到九十歲高齡,走訪全球七十個以上的國家。他認為所有人都應該透過自我認識,從恐懼、限制、權威、教條中解放出來,這樣才能帶來真正的轉變。赫胥黎、亨利.米勒、卓別林等重要知識份子都樂於與他交遊。自願追隨克氏的門徒將其教誨整理、紀錄後,有超過兩千萬字的教誨內容被出版成超過八十本書、七百捲錄音帶、一千兩百捲影片。他的書授權翻譯了五十國家語言,銷售超過四百萬冊。
克里希那穆提被印度及當代的佛家學者認為是現代龍樹再來及當代的涅槃阿羅漢。在美國、歐洲、印度和澳洲都設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及學校,致力推廣克氏慈悲與當世解脫的理念。
留言列表